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呼和浩特哲别侦探社

侦探调查 婚姻调查 婚外情取证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哲别
  • 微信:17798941239
  • 电话:17798941239
友情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归绥为什么改名呼和浩特
新闻中心
归绥为什么改名呼和浩特
发布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城市,坐落于河套平原东侧的土默川平原。在蒙古语中呼和浩特是“青色的城”的意思,其中“呼和”代表代表青色的意思,“浩特”即为城市。
    而呼和浩特这个名字,并不是千年来一直延续的,而是在建国之后才有这个名字,之前呼和浩特有规划、绥远等名称,可为什么内蒙古省会城市,呼和浩特一定要在建国后改名,而不是继续用原来的名字。
    今天,我们来聊下这个事情。
    南北朝时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敕勒川,丰洲滩,南北的要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词中所描写的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该地区位于“几”字形上部,包括了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敕勒川所处地区是我国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界处。
    黄河跟大青山的影响,让土默川平原拥有极为充沛的水资源,由于土默川平原水资源十分丰富,所以这里的土地肥沃、牧草茂密。土默川平原向北可以辐射到蒙古高原放牧区,向南又能延伸至汾河河谷、关平平原这些农垦经济区,这让他成为了内陆和塞外连接的重要通道。由于土默川平原既可以农垦又可以放牧,并且地理位置又很重要,所以这里一直以来是农垦文明和游牧文明重要的争夺地。
    战国时期,赵国在这里建立了云中郡,利用自己的牧场训练骑兵。秦始皇和汉武帝均深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重要性,所以他们接连出击,在这里设立了九原郡,以此训练骑兵和北方游牧民族干架。当这里游牧民族控制的时候,他们在这里畜养骑兵,然后利用该地区向晋北、河西走廊、长安发动进攻。由于该地区对游牧民族十分便利,所以他们时常会南下入侵中原,这让定都于长安的汉朝和唐朝不得不将防御重点放在该处。
    河套平原除了带来军事上的交锋外,还是南北经贸回基地,所以无论是草原还是中原都有大量人民来到这里,定居生活及进行各种贸易来往。
    呼和浩特的起源,归化城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迅速派出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两人以很短的时间,将元廷灭亡,蒙古人被赶到草原,之后明朝修建长城,河套平原再次沦为游牧民族控制区,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十分不错,土地牧草肥沃,不少牧民都迁移到该处生活,而迁移过来的牧民多数是土默特部牧民,所以这里被称之为土默川平原。
    明朝中期,土默川部达延汗借助土默川平原利用土默川平原优势崛起后,统一了蒙古各部,达延汗统一后第一事情就是和大明互通开市,希望能以此举改变蒙古人依靠掠夺的发展模式,然而互市一事必须得到大明中央政府认可,所以达延汗开始联系大明朝廷,希望能尽快互市,然而这事情并不顺利,达延汗时期没办下来。俺答汗继位后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实现了两方户市,俺答汗也因此获得了顺义王的爵位,而俺答汗也利用互市带来的红利让自己统治更加稳固。
    一切稳定后,俺答汗并想着修建一座代表蒙古文化中心的城市,这座城市建成后,将为成为蒙古各部落的中心。于是俺答汗就开始安排建城的一切工作,最终决定在大青山南侧的平原地区兴建新城,俺答汗选择这里建城很大原因,就是这里是他的统治中心,同时这里还生活着大量汉人。
    很快,建城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不久后便开始大动土木,在汉人工匠帮助下,新城于1575年(万历八年)修建完成,该城修建完成后,俺答汗给他命名为“库库和屯”,蒙古语意思就是青色的城。
    俺答汗修建新城的事情引起大明的注意,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俺答汗在城池修建完成后,给大明中央政府写了奏折告知了整个事情。明廷没有怪罪俺答汗,并给他赐名“归化城”,寓意蒙古就此归顺大明,不再侵扰大明边疆。
    从这天以后,明朝和蒙古在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绥远城的始末
    清朝前中期,准噶尔汗部的噶尔丹和清王朝争夺漠北地区的控制权,归化城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让他成为了准噶尔汗部的噶尔丹进攻大清的前沿阵地,康熙帝多次率军出击,希望能一举击败噶尔丹。
    为了能满足军事部署,归化城必须进行扩建,就这样归化城的四面的中央各开一门,门的上面建城楼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样;每个门的正对面,又都各建有“箭楼”一座,系二重式。在四个城角墙上又筑一组二重七楹式的高楼,这就是简称的“角楼”,它陪衬着四面的正城门楼为一个整体。
    之后,清军和准噶尔部发生了全面战争,战争中清军发现了归顺城极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然而旧城难以满足军事化的需要,因而清廷便决定在东北面修建一座新城,经过一番考虑后,新城池修建处在归化城东北部。
    和当年俺答汗修建归化城一样,清廷采取移民、迁移工匠、大量屯田的模式,大规模向绥远城移民,建城所需要多数材料均区用于附近的大青山。
    1739年(乾隆四年),绥远城完成修建,乾隆帝赐名“绥远”,同时在绥远城设立了绥远将军和盟旗制度,驻扎3000多人,并有1万多人随军家属。
    绥远城的“绥”字代表安定意思,“绥”字和“远”字一结合就代表清廷希望能依靠绥远城牢牢掌控蒙古地区。
    归化城和绥远城有各自的职能,可也掩盖不了两座城池亲密的关系,可随着城市发展两座城池逐步融合一起。清廷在这里实行盟旗制度给蒙古部族划分放牧区,这让土默川传统放牧业逐步衰落,畜牧业衰落带来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并且由于该地军事驻防人带来大量人口定居让这两座城池发展逐步兴盛起来,这些人来到这里后,不是进行农垦,要不就是生产手工艺品,而且每年又有不少客商来这里进行贸易,所以归化城和绥远城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之这种模式下,归化城和绥远城突破了原有的城池限制,以街道为脉络,交汇在一起,两座城市逐步开始融合,这也为呼和浩特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归绥到呼和浩特
    近代以后,归化城和绥远城已基本融合在一起,表面表依旧是两座城市,可实际上已经和一座城市没什么区别了,可以说如果不是两座城市早期布局不同,所以只要你在这里城区,基本上已经分不清楚那是归化城,那是绥远城,这种情况的存在,让北洋政府决定将两座城市合并,修改为归绥。
    在民国期间,归绥一直是绥远的行政中心,这里也是蒙古和中原地区的经贸交汇点。之后·这里局势不太安稳,不仅土匪作乱,同时还有军阀兴起,以及日本扶持的伪满政府,傅作义也在这里发家。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接受了和平解放绥远的建议,率部起义,绥远省迎来了和平解放,这起事件后,绥远城迎来了新生。
    1954年,归绥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然而这时候无论是归化城还是绥远城的名字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内蒙古人民,所以改名一事必须提升议程,经过一番慎重的考量后,1954年4月25日以后,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如今呼和浩特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
    当年建立“青色的城”初衷是维护统治,可他的这个举动也让蒙古族走向和平发展道路,从这刻起蒙古摆脱过去的掠夺式发展模式,开启了和平发展道路。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汉蒙民众将和平发展共同谋生美好愿望持续下去。
    最后才会以“呼和浩特”这个名字出现,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平发展是这座城市意愿,因为只有和平才可以让大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